展览名称:
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
展出时间:
2025年7月15日—2025年10月19日
展览地点:
云南省博物馆一楼第一、二临时展厅
2025年7月15日,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将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展。
本次展览即将展出来自云南各地区十九家文物收藏机构的藏品约470件(套)。展览整合云南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文物,聚焦云南各时期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通过史籍记载与考古资料清晰勾勒出战国秦汉时期云南从西南夷到益州郡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生动具体的注释。
展开剩余90%展览第一部分“星汉灿烂 ”,通过祥云大波那、楚雄万家坝、牡宜遗址等考古墓地和遗址出土器物的展示,结合《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再现战国秦汉时期云南分布着滇、昆明、徙筰、哀牢、句町、劳浸、靡莫、漏卧、巂等大小不一的“西南夷”族群,他们有的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礼乐制度和较高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各族群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明。
展览第二部分“古滇华章”,滇国在西南夷中社会发展形态相对更高级,社会组织形式相对更成熟。呈贡天子庙、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等地都曾存在辉煌的青铜文明,石寨山—河泊所遗址是两千多年前的滇国都邑所在。滇文化是云南青铜文明的最杰出者、云南青铜艺术的巅峰,其文明之光不仅照耀了云贵高原的广袤大地,亦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第三部分“万里同风”,探寻历史的洪流把西南夷各族群推向了何方?河泊所遗址目前已清理出简牍 25000余枚,其中带字的简牍 5000余枚。云南青铜时代的各族群交融互通,形成了休戚相关的文化联系。云南与周边及南亚、东南亚的联系也愈加密切,尤其与中原的往来日益频繁,云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通过考古的层层揭秘,让观众目睹两千多年前西南夷各族群在云南土地上创造出的绚烂文化。随着西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略,云南开启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篇章。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揭示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郡县制的推行,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政治基石,塑造了多族群和谐共生的社会结构,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生动写照,展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融合之美。
本次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保山市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曲靖市博物馆、曲靖市文物管理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玉溪市博物馆、个旧市博物馆、广南县民族博物馆、会泽县文物管理所、昆明市官渡区博物馆、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宁蒗彝族自治县博物馆、腾冲市文物管理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博物馆、祥云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元江县文化馆协办。
精彩文物速览
铜柄铜钺
春秋-战国
昌宁县大甸山遗址出土
保山市博物馆 藏
折柄铜弯刀(立鸟杖首)
春秋-战国
昌宁县大甸山遗址出土
保山市博物馆 藏
铜孔雀灯
汉代
个旧黑蚂井墓地出土
个旧市博物馆 藏
陶房屋模型
东汉
晋宁区金砂山墓地出土
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 藏
孟腾子母印
东汉
昭通市二坪寨汉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 藏
双鹭杖首
战国
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青铜人物形杖首
战国
巍山县马鞍山乡母古鲁村出土(窖藏)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博物馆藏
西汉手持铁剑铜武士像(残)
西汉
祥云县红土坡出土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 藏
动物纹面扣饰
西汉
曲靖八塔台墓地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滇国相印”封泥
西汉中晚期
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滇王相印”封泥
两汉
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参展机构
主办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协办单位
保山市博物馆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曲靖市博物馆
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玉溪市博物馆
个旧市博物馆
广南县民族博物馆
会泽县文物管理所
昆明市官渡区博物馆
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
宁蒗彝族自治县博物馆
腾冲市文物管理所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博物馆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元江县文化馆
保山市博物馆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曲靖市博物馆
曲靖市文物管理所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玉溪市博物馆
个旧市博物馆
广南县民族博物馆
会泽县文物管理所
昆明市官渡区博物馆
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
宁蒗彝族自治县博物馆
腾冲市文物管理所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博物馆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元江县文化馆
材料提供:保管部
撰稿:陈燕 编辑:杨粟
美编:郑舒文 杨爽 审校:平力
终审:邱玮 叶之声无杠杆做空
发布于:北京市